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学部团队研究揭示贪食者眶额叶亚区的静息连接基础

发布时间:2024-01-24

来源:

作者:刘永

审核:冯廷勇

浏览次数:

贪食症状(Bulimic symptoms)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成为人们寻求奖赏和体重控制的重要途径,也是超重肥胖形成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具体表现为暴食和补偿行为(如节食、锻炼和催吐等)的交替发作。贪食症状已普遍存在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中,并影响着个体奖赏加工和抑制功能。

以往研究表明,眶额叶是贪食症的关键脑区,其中外侧眶额叶负责抑制控制,而内侧眶额叶负责食物加工、决策。贪食症病人在加工食物刺激时,内外侧眶额叶表现出相反的激活、连接模式。饮食障碍的冲动-控制频谱模型表明,不同严重程度的进食障碍可能与奖赏和抑制控制区域不同程度的损伤有关(Brooks et al., 2011)。

然而,目前鲜少有研究探究不同严重程度贪食症状者在眶额叶亚区的异同。据此,本研究首次结合静息功能连接和有效连接,探究轻微和严重贪食症状个体在眶额叶亚区功能连接模式的异同,并进一步测量连接方向的异常。这将扩展我们对健康到严重的贪食症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参与者来自中国人人格特质的多模态神经影像项目。根据DSM-5的筛选标准,严重贪食组21人(Severe bulimic symptoms, SB)、轻微贪食组114(Mild bulimic symptoms, MB)和健康对照组91(Healthy controls, HC)。首先,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测量三组在内外侧眶额叶功能连接的差异。随后,进一步使用频谱动态因果模型分析有连接方向的差异。研究发现,严重贪食组和轻微贪食组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即外侧眶额叶与顶上小叶之间功能连接更弱,支持贪食症状中抑制控制功能降低的作用。而相比严重贪食组,轻微贪食组表现出外侧眶额叶与枕极功能连接强度更强,可能说明抑制控制与初级视觉加工回路可以作为区分贪食症状严重程度变化的神经标记物。相比健康对照,在轻微贪食组观察到内侧眶额叶到杏仁核和外侧眶额叶之间更弱的有向连接,进一步阐明轻微贪食个体食物奖赏加工回路内,及其与抑制控制回路间的异常相互作用

该研究是本团队以往多个工作的延续(Li et al., 2021; Chen et al., 2020; 2021; 2022),我们进一步聚焦于饮食症状的关键脑区眶额叶,首次揭示了内外侧眶额叶不同的连接模式可能致力于不同贪食症状严重程度,这有助于未来饮食症状的预防和治疗。

本研究已发表在行为科学领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中科院分区SCI/SSCI一区,心理学Top期刊,IF=8.8。心理学部陈红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李为是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陈曦梅是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No. 22&ZD184)支持。



论文信息:

Li, W., Chen, X., Luo, Y., Xiao, M., Liu, Y., Chen, H., (2024). Altered connectivity patterns of medial and 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 underlie the severity of bulimic sympto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24(1): 100439. https://doi.org/10.1016/j.ijchp.2024.100439.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