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况
夏凌翔,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曾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英国威尔士大学东北学院做访问学者。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普通心理学课程主持人。
联系方式
电话:023-68367841
邮箱:xialx@swu.edu.cn
学术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委员,重庆心理学学会理事兼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重庆市领导干部选拔专家组成员。
研究兴趣与主题
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别是攻击、暴力、敌意、道德认知(道德推脱)、道德情绪(伤害厌恶)、攻击动机、情绪条件作用、强化学习(操作条件作用)、计算模型、计算神经机制、人格与社会神经科学、心理测量与人格评鉴、暴力与攻击的预防与干预等基础与应用主题。
成果获奖
1. 重庆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政府奖;排名第一)
2. 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省级政府奖;排名第一)
3. 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政府奖;排名第四)
4. 重庆市第五届基础教育优秀教育著述一等奖(厅级政府奖;独立)
学术贡献
第一,在攻击领域进行了系列原创性研究。建构了“攻击动机模型”(已在中科院一区刊物和《心理学报》发表系列论文),该理论包括攻击动机分类、反应性攻击动机模型、主动性攻击动机模型、攻击动机关系模型和攻击动机的时间路径模型等具体内容。基于该理论模型成功开发出一个新的主动性攻击实验任务和反应性攻击实验任务,初步揭示了攻击的动机机制与脑机制,修订了一列暴力与攻击的量表,正在开发暴力和攻击的访谈评估工具和心理干预模式。已获得攻击主题的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9项,已在SSCI、SCI、CSSCI期刊发表攻击主题的论文50多篇,其中SSCI/SCI期刊论文近40篇。
第二,将来自中国文化的自立人格概念引入科学心理学研究,提出的自立人格理论和所开发的相应测量工具,受到了国内和国际心理学界的认可。自立人格研究获得了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在《心理学报》等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自立人格系列论文超过30篇,在国外SSCI期刊发表自立人格系列论文超过15篇。发表和出版的成果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级政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获重庆市基础教育优秀教育著述奖一等奖1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4篇;被国内专著、教材和期刊论文他引累计超过700次;被国外SSCI/SCI期刊论文他引累计超过50次,被国外一般刊物、学位论文等他引累计超过40次;其他学者使用自立人格理论和量表发表了论文60多篇,指导研究生完成了自立人格的硕士论文40余篇。
科研项目
在研的部分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积极攻击结果预期对主动性攻击的延迟影响及其道德与脑机制,2022/01-2025/12,在研,主持。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时代平安中国视角下我国青少年暴力风险的识别与防治研究,2020/09-2023/06,在研,主持。
3.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伤害厌恶的脑机制研究,2021/10-2024/10,在研,主持。
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与反社会行为指标体系及评估工具包开发,2019/10-2023/12,在研,主持。
已结题的部分科研项目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自立人格对认知偏向影响的行为与神经生理研究:积极认知功能取向的探索,2010/01-2012/12,已结题,主持。
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立足中国文化的人际自立特质对人际信任的积极作用及其心理与脑机制研究:控制西方人格,2014/07-2018/01,已结题,主持。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敌意归因影响攻击的心理及脑机制研究,2019/03-2021/12,已结题,主持。
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渝“新特区”农民工职业心理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11-2010/12,已结题,主持。
9. 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一般项目,主动性攻击的脑机制研究,2017/06-2020/6,已结题,主持。
10.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矛盾的网络风险指数研究,2017/10-2022/11,1万,结题,主持。
部分学术论文
1. Wang, C., Li, X., & Xia, L. X. (通讯作者) (2023). Long-term effect of cybervictimization on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r across two years: Mutually predicting mediators of hostile emotion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41, 107611. doi: 10.1016/j.chb.2022.107611
2. Cen, Y. S., Li, W., & Xia, L. X. (通讯作者)(2024). Resting-state neural correlat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gnored experience and its deleterious effect. Cerebral Cortex, 34(1), d433. http://doi.org/10.1093/cercor/bhad433
3. Guo, Y., Li, R., & Xia, L. X. (通讯作者) (2024). Effect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change in displaced aggression and the underlying motivation mechanism: A three-wave cross-lagged 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5(1), 1-19. http://doi.org/10.1111/bjop.12674
4. Zhu, W., Chen, J., Tian, X., Wu, X., Matkurban, K., Qiu, J.(通讯作者), Xia, L. X(通讯作者). (2022). The brain correlates of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displaced agg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17, 204-211. doi: 10.1016/j.jad.2022.08.065
5. Xiao, M., Zhu, W., Wei, J., Lei, X., & Xia, L. X. (通讯作者)(2019).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sting-state brain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agreeableness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 Two possible mediation model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56, 641-649. doi: 10.1016/j.jad.2019.06.046
6. Li, R., & Xia, L. X. (通讯作者)(2020). The mediat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longitudinal effect of trait anger on social aggression: Testing a temporal path mode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88, 104018. doi: 10.1016/j.jrp.2020.104018
7. Cao, S., & Xia, L. X. (通讯作者) (2020). Conscientiousness mediates the link between brain structure and 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 Neuropsychologia , 141, 107435.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20.107435
8. Quan, F., Zhu, W., Dong, Y., Qiu, J., Gong, X., Xiao, M.,. Zheng, Y., Zhao, Y., Chen, X., & Xia, L. X. (通讯作者)(2019). Brain structure links trai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ttitudes toward violence. Neuropsychologia, 125(4), 42-50.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9.01.015
9. Cen, Y., Su, S., Dong, Y., & Xia, L. X(通讯作者). (2022). Longitudinal effect of self‐control on reactive–proactive aggression: Mediating roles of hostile rumination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Aggressive Behavior, 48, 583-594. doi: 10.1002/ab.22046
10. Wang, Y., Cao, S., Zhang, Q., & Xia, L. X. (通讯作者)(2020).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ry rumination and reactive–proactive aggression and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immediate. Aggressive Behavior. doi: 10.1002/ab.21913
11. Wang, Y. J., & Xia, L. X. (通讯作者) (2019).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of interpersonal openness trait, hostility, and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ggressive Behavior, 45(6), 682-690. doi: 10.1002/ab.21862
12. 李芮, 夏凌翔(通讯作者). (2021). 攻击动机对特质愤怒与反应性攻击关系的中介作用:一项纵向研究. 心理学报, 53(7), 788-797.
13. 夏凌翔(通讯作者), 耿文超. (2012). 个人自立与自我图式、他人图式. 心理学报, 44(4), 478-488
14. 夏凌翔(通讯作者), 万黎, 宋艳, 杨翼龙. (2011). 人际自立与抑郁的关系. 心理学报, 43(10), 1175-1184
15. 夏凌翔. (2011). 自立人格与心身症状: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的检验. 心理学报, 43(6), 650-660.(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1年第10期:51-61,全文转载)
16. 夏凌翔, 黄希庭. (2008).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 心理学报, 40(5), 593-603.
17. 夏凌翔, 黄希庭. (2006a). 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 心理学报, 38(3), 382-391.(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第12期全文转载)
18. 夏凌翔, 黄希庭. (2006b). 古籍中自立涵义的概念分析. 心理学报, 38(6), 916-923.
学术著作
1. 夏凌翔. (2010). 自立的法则与培养.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 夏凌翔, 马青, 李静,史慧颖等. (2013). 农民工的职业心理与政策建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教材
1. 夏凌翔,黄希庭(2021). 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